半決賽德國隊7比1橫掃足球王國巴西,某種程度上,可以說是“移民足球”擊敗了“本土足球”。在首發(fā)陣容中,克洛澤、赫迪拉、厄齊爾、博阿滕等都并非土生土長的德國人。
本屆世界杯32強中,出生地與效力國不一致的球員高達85人,如果從各自的族裔考量,人數(shù)就會變得更加龐大。在族群交流與融合已成社會主流趨勢的大背景下,具有移民背景的球員,大大提高了所在國的競技實力,豐富了球隊的技戰(zhàn)術風格。
血統(tǒng)引領球風之變
由于后備人才青黃不接,1998年世界杯德國隊0比3慘敗于黑馬克羅地亞。2000年歐洲杯,又再次經(jīng)歷慘敗。在要成績還是保持“純潔”的兩難選擇上,德國足球開始轉(zhuǎn)變觀念,考慮移民球員加入國家隊,以帶來以往沒有的細膩和技術。
2002年世界杯,主帥沃勒爾召入了德國隊第一名非洲裔球員阿薩莫阿,在當時的德國引發(fā)震動,但最終的世界杯亞軍又讓德國人興奮不已,這一年,波蘭后裔克洛澤大放異彩,打進5球拿到銀靴獎。之后德國人依然受益不淺,在2006年和2010年連續(xù)兩屆世界杯以及2008年的歐洲杯上,他們都打進四強。
如果沒有“移民足球”,德國隊肯定不會像如今這樣強大。他們將失去中場核心厄齊爾,他的父親是土耳其人;他們還將失去赫迪拉,他是突尼斯裔。另外,來自波蘭的克洛澤和波多爾斯基、出生在加納的博阿滕,以及父母為馬其頓人的穆斯塔菲,都沒有機會披上德國戰(zhàn)袍。
血統(tǒng)之變,也帶來球風之變。以往德國球員留給世人的印象,是球風粗獷、性格堅韌,卻缺少靈氣與創(chuàng)造力。而現(xiàn)在人們卻發(fā)現(xiàn),這支德國隊竟然玩起了技術流。球風更加細膩的德國隊,無疑變得更可怕。